慈善公益報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慈善領域,就是要進一步弘揚中國特色慈善文化,形成全社會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的良好慈善氛圍,充分發揮慈善組織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作用和第三次分配功能。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要體現在對內容的深刻領悟上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不可蜻蜓點水,不求甚解;也不可水潑地皮,一濕了之;更不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學習二十大報告就要認認真真,原原本本,悟透內涵,真正領會報告的精神實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興國理念,要求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貫穿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慈善組織必須加強黨的建設,以黨建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抓手,堅持與時俱進,聚焦鄉村振興,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更好履行扶危濟困、幫老助殘、救孤護幼、賑災等基本民生保障職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貢獻。作為慈善工作者,就是要用二十大報告精神武裝頭腦,指導慈善工作實踐,在二十大報告精神指引下,準確把握新時代慈善工作的職能定位。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要體現在推進慈善事業的創新發展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因此,慈善組織要在黨的引領下,堅持在改革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
慈善事業的發展關系民生、連著民心,這是對慈善工作重大政治意義的生動闡釋。慈善工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兜底性作用,是實施社會救助的重要載體,責任重大,非同一般。要推進慈善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積極拓寬思路,打破舊的模式、老的套路,大膽改革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與時俱進;只有改革,才能促進發展。在改革中注重創新,在創新中提升慈善工作水平,只有這樣,慈善事業的發展才更加蓬勃,更具活力。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要體現在找準慈善事業發展的著力點上
慈善事業直接關系到困難群眾,關系到社會穩定。慈善組織發揮著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作用。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是要進一步領會和明確新時代慈善工作的職責、定位、思路、目標、任務、措施和辦法,進一步增強和推動新時代慈善事業改革發展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自覺性。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踐行“慈心為民,善舉愛民”的慈善工作理念。深刻認識慈善工作的政治性、兜底性、基礎性特點——慈善的各項工作最能體現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最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二十大報告指明了新時代慈善工作的著力點和發展方向,在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不能掉隊,要使廣大民眾共享國家改革發展成果,尤其是困難群眾。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要體現在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慈善事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說明慈善工作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代。二十大精神要求我們,進入了新的時代,就要有新的工作作風、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發展思路、新的目標定位和新的工作業績。慈善事業發展任重而道遠,必須每時每刻都感到責任在心、重任在肩,這就需要進一步強化慈善工作的責任意識,樹立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大局意識,樹立增強慈善事業向前發展的使命意識。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邁開雙腿,走出機關,步入基層,零距離貼近百姓,面對面了解民情,為實施有效救助、精準幫扶提供科學依據。不想當然定調,不拍腦門決策,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去辦,件件辦好、辦實、辦到位,把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貫穿到整個慈善事業發展中去,開啟慈善事業發展新征程。
(作者系北京市密云區慈善救助協會秘書長 郭義才)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慈心向黨 善舉為民 ——為中國式慈善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下一篇: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感悟慈善新使命 體現慈善新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