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d id="dgogd"><pre id="dgogd"></pre></dd>

      <dd id="dgogd"><noscript id="dgogd"><dl id="dgogd"></dl></noscript></dd>
      <span id="dgogd"></span>
    2. <rp id="dgogd"></rp>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慈善公益報>要聞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 深切緬懷中華慈善總會首任會長、終身榮譽會長崔乃夫同志

      時間2023-04-17 18:00:36   來源:慈善公益報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深切緬懷中華慈善總會首任會長、終身榮譽會長崔乃夫同志

      □ 中華慈善總會

      中華慈善總會第一任會長崔乃夫
       

        慈善公益報    2023年4月4日10時30分,民政部原部長、中華慈善總會首任會長崔乃夫同志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哀慟之日,撫今悼昔,愴然而涕下。在中華慈善總會眾多同仁的心目中,乃夫老會長的一生是起伏跌宕的一生,也是耕心種德、躬行善舉的一生。慈善公益正是他畢生熱愛、一心求索的事業,是他生命中難以割舍的部分。

        在卸任民政部部長后,他余熱不息,親手創辦了新中國首家以“慈善”命名的全國性綜合慈善組織——中華慈善總會——并出任首任會長。他老當益壯的晚年奔走在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道路上,為當代中國慈善公益事業的開拓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斯人已去,音容長存,大愛永駐。作為中華慈善總會的后繼者,我們撫今追昔,謹以此文寄托無盡哀思、銘刻共同記憶、傳承慈善精神。

      中華慈善總會的創建者

        重溫中國當代公益慈善史,崔乃夫會長是一位不能不提到的人物。他既是政府部門的“掌門人”,又是民間組織的引領者。不論是在政界抑或民間社團,他為國家公益慈善事業奉獻了寶貴的智慧和心血,用他的話就是“把一生的身家榮譽都押在這里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慈善”一詞仍然備受爭議。時任民政部部長的崔乃夫敢為人先,積極支持新中國首個以“慈善”命名的慈善會組織——吉林慈善總會于1993年1月問世。

        同年,他從任職長達11年的民政部部長崗位上退休,而他的公益慈善熱情絲毫不減,探索腳步始終未歇。那時,他對“改革開放社會環境下,政府的社會福利工作與民間慈善事業的關系”問題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他認為,要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就要擺脫舊體制束縛,走“小政府大社會”之路。在保證國家適當投入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國家、集體、個人和社會相結合,層次不同、標準有別的社會保障體系。由此,建立一個全國性綜合型慈善組織的念頭在他內心開始萌發,中國慈善事業即將揭開新的一頁。

        1994年4月,他與時任民政部副部長閻明復等同志共同創建“中華慈善總會”,舉起了一面全國慈善大旗。那是一段表面波瀾不驚,卻又暗流湍急的歲月。中華慈善總會現任會長宮蒲光2021年初登門拜望崔乃夫老會長時,談到當年組建慈善總會的情況,崔乃夫回憶道,1993年底,閻明復找到他,提出成立“中國福利慈善協會”的建議。他沒有立即作答,當時顧慮的是“慈善是否符合中國國情?”思考和調研了數月,他與一些同志進行了認真探討,結論是此事可行。盡管當時也有人反對,甚至狀告他意圖“復辟封資修”,但他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慈善組織是社會性群眾性組織,不拿國家一分錢,是在法律規范下為社會做一些好事善事。他的建議很快得到黨和國家的肯定和支持。


      崔乃夫會長與雷潔瓊、王光英、趙樸初、程思遠等老領導在總會第一次會員代表會議上


      崔乃夫會長與受助孤兒在一起


      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右二)在崔乃夫同志追悼會上向其家屬致以親切慰問

        從中華慈善總會創立之日起,崔乃夫老會長便帶領慈善總會全體人員銳意探索具有時代特征的專業慈善組織發展道路,大力推動公益慈善理論研究、公益實踐探討與大眾慈善文化傳播。他明確提出,要辦一個有別于政府、立足于民間的獨立慈善機構,不向國家要編制、人員和經費?倳闪⒁潦,首先完成的是自身機構與制度建設,他邀請社會上享有盛譽的政治人物和知名人士加入慈善陣營。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倪志福、王光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丁光訓受邀擔任總會名譽會長。他廣泛征求意見,明確了慈善總會宗旨;修訂了《總會章程》;制定了《總會創始基金章程》《創始會員管理辦法》;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會議制度》等內部管理制度。此舉也為全國各地慈善會組織的興起奠定了組織與制度基礎。

        慈善事業是全社會的事業,崔乃夫認為必須聯合全國慈善組織,共同推動事業發展。短短一年時間,中華慈善總會就在全國范圍內發展了42個團體會員。同時,他帶領總會人員積極募集資金,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活動,使全國慈善會逐步成為國家慈善公益領域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感念老會長在總會創立與發展過程中嘔心瀝血的無私奉獻,在中華慈善總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崔乃夫同志被授予“中華慈善總會終身榮譽會長”稱號。

      慈善新理念的倡導者

        崔乃夫會長是中國當代慈善思想與理念的創新者與推動者之一。他始終堅持發展中國本土化的慈善公益事業,主張廣泛開展慈善公益知識宣傳普及,完善法制法規建設,推動慈善公益組織的自律精神與品牌建設。在他漫長的職業與慈善生涯里,有許多啟迪人心的思想、感染人心的理念與膾炙人口的話語,至今依舊為人口口相傳,影響著一代代慈善人。

        關于對當代“慈善”“慈善組織”的理解與定義,他曾說:“從中國的傳統來講,善者美也,慈者愛也。慈講的是縱向關系,即父母對子女的愛;善講的是橫向關系,是人類平等的愛。‘慈’和‘善’兩個字聯系在一起就是‘上下左右的愛’,是廣泛的愛。慈善并不都只是捐錢捐物,而是任何人、任何時空都可參與的一種行為。比如給人錢或物是慈善,給人精神上的幫助也是慈善。而且,慈善的概念還在不斷擴大,環保、改善江河水質、利用可再生材料、救助艾滋病病人等都可以納入慈善范疇。慈善就是倡導和諧,培養愛心。”

        他說:“慈善組織是慈善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通常情況下,慈善活動首先是由個人或家族開始的,比如救濟他人,施舍衣物和食品等。但這些行為都是臨時性的,沒有明確的規劃和章程。隨著社會發展,這些單個行為已不能適應社會需求,于是就由一些有善心的人或機構提出倡議組織起來,有規劃、有目的地開展慈善活動。這就是慈善組織。”

        他對慈善作為一種社會分配方式有著深刻的認識,“社會分配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工資,體現按勞分配原則。第二個層次是社會保障體系。如社會福利,社會救助,醫療、養老保險等。第三個層次就是慈善。當前兩個體系實施之后,社會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這時就需要發揮慈善組織的作用。這些組織可以向社會開展募捐活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他始終堅持慈善的自愿原則,反對帶有強制性或“包辦慈善”“越俎代庖”的做法。他說:“應引起重視的是有些地區:一是把慈善當做了政府行為;二是把慈善當成了計劃外收入;三是把自愿變成了強制。這種做法如果廣泛開展起來,將是對慈善工作的極大破壞。”

        他對慈善文化與慈善組織建設有著深入的思考。他說:“現代公益事業是從西方引進的,但必須實現本土化。馬列主義是西方的,毛澤東等人就把它和中國實踐相結合,才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中國公益慈善事業一定要發展,但不一定是美國模式,不一定要走美國的路,完全可以實現本土化。”

        他還說:“培育公益慈善精神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需要通過幾代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培育這樣一種公益慈善基因和公益慈善理念。最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從娃娃抓起,F在播下去的公益慈善的種子,將來收獲的就是公益慈善事業的龐大后備軍和熱心支持者。”

      新時期慈善事業的踐行者

        “慈善”這一曾經被百般回避、曲解,甚至被“鞭笞”的名詞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被重新提起,重新孕育、萌動、創建、發展。而這一切都和崔乃夫以及志同道合者們的努力密不可分。

        崔乃夫認為,我國慈善公益事業在解放后沒有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一是認為福利救濟活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都應全部由國家承擔起來;二是一些人認為所有慈善活動皆是“偽善”;此外還有物質上普遍貧窮的原因,當時很難產生完整的慈善概念與行為。

        進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通過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黨和國家對慈善事業的社會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收入出現落差,也為慈善事業走上社會舞臺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與心理訴求。

        1991年,我國華東地區發生嚴重水災,涉及18個省市,災情最為嚴重的是安徽、江蘇兩省。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華東災情,及時作出指示和部署,下撥救災款物。時任民政部部長的崔乃夫認真組織落實,充分發揮1989年響應聯合國號召成立的“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的作用,廣泛動員中外各方力量參與救災,此舉在國內得到了廣泛響應,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進一步增強了世界人民對中國人民的了解和友情。當時,全國黨政軍警民和各界人士無不心系災區,情系災民,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廣泛開展義演、義賣、義診等形式多樣的捐贈活動,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慈善熱潮。參與這次國際救災援助的國家多達60個,捐贈總額達2683萬美元。據統計,從1991年7月11日至12月31日,共接受境內外捐贈款物價值23億元,相當于國家正常年份災民生活救濟費用的2.3倍。此次募捐活動范圍之廣、參與之眾、熱情之高、影響之大、捐款之巨都屬空前,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與國際社會人道主義的巨大力量。

        崔乃夫敏銳地注意到,來自境外慈善組織的捐款都有捐贈者清晰的意愿表達,并希望知曉善款的去向與用途。而國內捐贈者也擔心,所捐款物會不會被截留、貪污、挪用。于是,他提議訂立三項制度:一是請審計部門提前介入,跟蹤審計;二是要求所有參加救災人員必須秉持公正廉潔;三是所有救災款物必須實行專賬管理,做到去向清楚,給捐贈者一個可信的答復。在崔乃夫的安排與推動下,減災委和民政部聯合有關部門制定了接收、處理救災捐贈的詳細辦事規程,并向捐贈者通報款物去向,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和有關部門的審計監察。此舉不僅極大提高了救災效率和社會效益,也為中國政府贏得了聲譽。聯合國救災署特使在考察安徽、江蘇、河南災區使用國際援助情況后,連聲稱贊這是一項“奇跡”。而這一切也都為他著手創建中華慈善總會作了思想上、組織上、制度上的充分準備。

        中華慈善總會成立后,崔乃夫會長帶領總會一班人邊籌建邊開展慈善項目和活動。一方面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面向海內外征集捐助;另一方面通過總會活動,積極爭取社會各界支持。僅僅一年時間,中華慈善總會便籌募款物價值2459余萬元,實施了一系列慈善項目與慈善活動。其中不乏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扶貧濟困”“安老助孤”“微笑列車唇腭裂修復”“慈善雨水積蓄工程”“孤獨癥兒童康復”等品牌項目,許多至今依舊持續開展,為廣大需要幫助的人源源不斷送去來自慈善的溫暖與感動。

        崔乃夫會長十分重視慈善文化宣傳與慈善理論建設,其間先后創辦了《中華慈善信息》《慈善》雜志等。在他的主持下,多次組織召開專家學者與慈善實務工作者研討會,積極探討慈善事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1995年5月,中華慈善總會成立“研究與發展專業委員會”。1995年8月,中華慈善總會“全國慈善工作交流會” 在上海召開,全國28個省市30多個慈善團體代表出席會議。1996年10月,總會與《人民日報》國內政治部聯合召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道德·慈善研討會”……

        1995年11月20日,崔乃夫主持召開中華慈善總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全國性慈善會議。此次會議是慈善組織走向正規化、專業化、社會化的一次重要會議。

      新時代慈善以累累碩果告慰逝者

        回顧往昔,崔乃夫老會長也曾這樣談起自己:“我覺得自己就像是河水中的一朵浪花,只是匆匆翻卷一下,便融入了滔滔河水……”。如今,這朵謙遜而和藹的“浪花”雖已融入江河,然而,可以告慰的是,老會長所傾心投入的慈善事業已由當年的微光涓流發展成為今天的星辰大海。

        當前,中國慈善事業正處在一個難得的蓬勃發展機遇期,并必將走向一個更好的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慈善事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九大報告強調“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明確將慈善作為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將慈善事業上升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把慈善事業作為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將發展慈善事業作為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舉措并作出明確安排。中國特色慈善事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放眼今天,全國各級慈善會已鋪展成一張巨大網絡。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縣級以上各類慈善會2727家,省級慈善會31家,基本實現行政區域全覆蓋;地級慈善會325家,行政區域覆蓋率達97.59%;縣級慈善會2370家,行政區域覆蓋率達83.19%。此外還有縣級慈善會所屬的慈善分會及慈善聯絡站67062家,一個覆蓋全國的慈善會組織網絡日趨完善。

        慈善募捐能力不斷增強。2021年全國慈善會僅前137家募捐總額為305億元。其中,年度募捐收入超過1億元的慈善會36家,其中超過5億元的9家,全國慈善會展現出強勁的社會資源動員整合能力。

        慈善實踐活動生機勃勃。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32家省級以上慈善會開展重點慈善項目1281個,涵蓋安老、恤孤、助學、醫療、扶弱濟困、抗擊疫情等諸多領域,受益群眾超過3200萬人次。

        飲水思源,緣木思本。崔乃夫會長一手創辦的中華慈善總會歷經近30年發展,截至目前,已籌募慈善款物價值逾1500億元;于全國各地廣泛開展了“幸福家園”“善濟病困”“微笑列車”“為了明天—關愛兒童”“慈善文化進校園”“一張紙獻愛心”等數十個慈善品牌項目;擁有全國慈善系統團體會員480余個,全國各級慈善會已然成為中國慈善公益滾滾洪流中的中流砥柱,正在充滿希望的新時代新征程上砥礪前行,奔騰致遠!

        噫!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本版圖片由中華慈善總會提供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青少年生命健康素養提升計劃走進四川
      下一篇:中央網信辦等五部門要求以數字化賦能鄉村 提升網絡幫扶成色成效,實現2023年年底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超1.9億

       

      人与动人物免费XXXX毛片

        1. <dd id="dgogd"><pre id="dgogd"></pre></dd>

          <dd id="dgogd"><noscript id="dgogd"><dl id="dgogd"></dl></noscript></dd>
          <span id="dgogd"></span>
        2. <rp id="dgogd"></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