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報 陜西省商洛市地處秦嶺南麓,鄂豫陜三省交界,轄一區六縣,98個鄉鎮(街道),1281個行政村(社區)。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革命戰爭年代,黨在這里建立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李先念、王震、徐海東、程子華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紅25、26軍轉戰商洛九進八出,3000多名烈士長眠于此,被國家確定為“革命老區”。
這是一片曾經貧瘠的土地。“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這里真實的寫照。唐朝詩人賈島游歷此地時曾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宜是老禪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行。”由于立地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原為國家確定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
這是一片慈善的沃土。自古以來,商洛民風淳厚,鄰里相幫互助,一方有難,八方援手,素有“禮儀善鄉”之稱。
紅色基因代代傳,商洛群山慈善紅。黨的十八大以來,1.93萬平方公里的商洛群山中,251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革命老區精神,艱苦奮斗,脫貧致富,取得了脫貧攻堅戰役的勝利,一舉甩掉了歷史上貧困地區的帽子,意氣風發地邁上了“小康”之道。期間,慈善事業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過程中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商洛市慈善協會2001年7月19日成立,22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參與支持下,梁喜員、王有德、李選良三任會長帶領協會前赴后繼,建立了社會救助與社會治理并駕齊驅的現代慈善體系。
慈善幫扶
商洛市慈善協會成立以來,以幫扶幫困為己任,募集慈善款物價值逾4億元,實施慈善幫扶項目近千個,幫扶貧困人口103萬人次,成為商洛社會幫扶 的一支重要力量。
交通幫扶。連綿起伏的群山、星羅棋布的溝壑阻礙了山里人生產、生活出行。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政府投入巨額資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但村內的小河小溝卻成為群眾交通的“最后一公里”。為此,市慈善協會以省慈善協會項目資金+慈善募集的模式,募投資金9897.96萬元,在商州、洛南、山陽、丹鳳、商南、鎮安、柞水七個區縣建設慈安便民橋2016座,解決了80萬人口渡河難題。
教育幫扶。知識是改變貧困家庭命運的“金鑰匙”,教育幫扶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22年來,市慈善協會把慈善助學作為重點項目實施,募投資金2179.5萬元,在邊遠山區、特困地區援建中小學校59所,募投4944萬元資助30338名困難家庭學生完成學業。其中大學生13422名,中小學生16916名。
健康幫扶。線上、線下募投8332.3萬元救助困難大病患者;援引中華慈善總會價值近2727.6萬元國際藥品為困難患者發放;為540名殘疾人發放輪椅解決出行問題;募投211.8萬元為鄉鎮衛生院更新醫療設備。
產業幫扶。資助洛南縣石門鎮建設核桃產業園200畝;與慈善機構宣明會合作,在商州區建設良種核桃園1459畝;投入345萬元,在丹鳳縣實施產業幫扶 項目;與省慈善協會合作承辦“我為秦嶺來拼單”網絡直播銷售活動,銷售農副產品74萬元。
社會幫扶。以“資金+自籌”方式承接省慈善協會項目,募投善款3500萬元,實施“三大節日救助”項目。春節慰問貧困家庭,“六一”關愛困難家庭兒童,九九重陽節慰問貧困老人,資助困難群體12.6萬人次。募投善款590萬元資助殘疾人醫療費用。
關愛“一老一小”。面對因農民進城務工而產生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在省慈善協會的支持下,商洛市慈善協會實施關愛“一老一小”系列項目。承接省慈善協會項目資金244.6萬元,建留守兒童之家14個,關愛留守兒童1500余名,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心靈慰藉、學業輔導;投入資金84萬元開辦慈善老年大學7所,讓老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投入30萬元實施“關愛花蕾”項目,為貧困山區幼兒園改善條件,讓留守兒童共享祖國一片藍天。
抗疫救災
多年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市內外多起重大自然災害,商洛市慈善協會緊急動員社會募集,快速采購救援物資捐送到疫情防控和救災一線。
硬核抗疫。2020年春季和今年夏天,商洛市出現了兩波重大新冠肺炎疫情,全市通過交通管控、城市管制、社區封控等措施積極應對。市慈善協會快速反應,在全市啟動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一級響應的當天,建立應急機制,向社會發布抗疫募集倡議,組織慈善志愿者奔赴抗疫一線服務,在省慈善協會的援助下,兩波疫情中共募集抗疫款物價值1478.74萬元,捐送到7個區、縣封控社區和定點、重點醫院。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抗疫工作。
抗震救災。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市慈善協會聯合市工商聯合會發動70多個企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為災區捐款捐物,表達了“情系災區、關愛同胞”的深情厚誼。
抗旱救災。2014年夏季,商南縣、商州區發生了特大旱情,土地龜裂,部分鎮、村人畜斷水,生活困難。市、縣慈善協會聯合行動,多方募集善款100萬元資助商州區購買糧食,解決了3693人的生活困難,并為商南縣購買拉水車6輛,水泵5490臺,有效地解決了4萬多群眾飲水困難。
抗洪救災。2020年8月6日,洛南縣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田地沖毀,房屋倒塌,造成5萬多名群眾住房、生活困難。市慈善協會緊急發布抗洪救災募集倡議書,并向省慈善協會求援,募集抗洪救災款物463.9萬元及時捐送到災區,解決群眾吃飯、飲水困難和災后恢復重建。
創建“村社幸福家園”
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后,商洛市慈善協會響應中華慈善總會的號召,按照省慈善協會的統一安排部署,在農村行政村、城鎮社區實施以建立一個慈善工作站、募設一支互助金、創辦一個關愛中心、建立一個慈善公約、組建一支志愿服務隊為內容的“五個一”慈善幸福家園工程。目前全市7個區縣已創建村社幸福家園278個(占村社總數22%),線上線下募集村社互助金2183萬元(平均每個創建村社7.85萬元),村社幸福家園創辦愛心餐廳、兒童之家、村民活動中心275所,直接關愛困難老人、留守兒童15000余人。組建慈善志愿隊278支,志愿者達13900名。此“工程”以互聯網為驅動,以鄉情為紐帶,突出眾籌、互助特征,幫扶困難群體,鞏固脫貧成果,踐行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在村、社區打造了一個居民參與、社會幫扶、文明自治、友善互助的幸福家園。成為新時代慈善參與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開創了商洛市慈善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商洛市慈善幸福家園工程抓“牛鼻子”,圍繞五個維度開展創建活動。
創建村、社(區)慈善工作站,打通慈善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創建慈善幸福家園的鎮、村通過建立慈善工作站,把慈善的根系扎到社會最基層的行政組織,建立了縱向到底的慈善體系。
設募村社互助金,聚焦開發“鄉情”慈善資源。各村社慈善幸福家園設募村社互助金,倡導村社(區)居民奉獻愛心志愿捐贈,開發大眾慈善動能。尤其倡導經濟成功人士、先富起來的人先富幫后富奉獻愛心。
創辦“關愛中心”,幫扶困難群體鞏固脫貧成果。商洛市村社慈善幸福家園利用村社公共場所為村上孤獨老人、留守兒童創辦老年人幸福院、“關愛兒童中心”,為村民提供文化、娛樂、強身健體服務。
建立村社(區)慈善公約,參與社會治理。在慈善幸福家園工程實施中,商洛市堅持將社會救助與社會治理相結合,在每個創建村社都建立了慈善公約,把友愛互助、孝親敬老、幫貧扶困的慈善精神作為村民互相約束的行為規范自覺遵守,促進居民自治。目前已創建的村社(區)普遍開展了“好媳婦”“大孝子”“賢惠公婆”“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開辦“愛心超市”,以做好事換積分,以積分換取物資。并成立“紅白理事會”,移風易俗促進文明鄉風建設。
組建村社志愿服務隊,開展慈善義工服務。目前商洛市已創建慈善幸福家園的村社,普遍都組建了慈善志愿服務隊。志愿者規模50人左右,由黨員、干部、村社鄉賢、退休干部職工等愛心人士組成,有的還聯系社會上的志愿服務隊結對服務。志愿服務隊主要在村社開展急難救助、扶弱幫困、關愛老人、日間照料兒童等服務活動。
這一工程的實施給商洛市的慈善事業帶來了深刻的變化:開辟了慈善文化傳播的新路徑。目前商洛已創建慈善幸福家園的村社,有的建有慈善文化長廊,有的設立了慈善專欄,長廊掛有慈善文化圖片,專題弘揚慈行善舉,慈善文化氛圍濃厚。開發了大眾慈善新動能。慈善幸福家園募設村、社區慈善互助金,倡導村社居民和從村社走出去的經濟成功人士和在外工作干部職工自愿捐贈,以“鄉情”為紐帶開發大眾慈善動能,推動慈善募集從“精英慈善”,向大眾慈善發展。踐行第三次分配的有效途徑。據統計,商洛市村社慈善幸福家園所募集的村社互助金中,80%來自熱愛家鄉經濟成功人士的愛心捐贈。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機制。慈善幸福家園募設村社互助金,救急救難,扶弱濟困鞏固脫貧成果,開展“一家有難,大家幫扶”的居民互助,提高了村民抵御災、病風險的能力。參與社會治理的新路徑。商洛村社慈善幸福家園建立慈善公約,開展孝親敬老、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建立愛心超市,激勵村民做好事;料理紅白事移風易俗。以慈善的路徑和方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拓展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又促進了鄉村精神文明建設;ヂ摼W慈善的普及推廣。近兩年來,商洛市、縣、區慈善協會在互聯網公益平臺圍繞助力鄉村振興推介了80個公益眾籌項目,互聯網公益眾籌5100萬元,70萬人次愛心捐贈。推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以村社慈善幸福家園為載體集約慈善服務,煥發了村社居民的慈善活力。推動商洛慈善從單純的物質救助向社會救助與社會治理相結合轉變;募集的方式從單純的線下動員向線下線上相結合轉變;行善的主體從精英慈善向大眾慈善發展;促進了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新引擎開創新格局
近年來,商洛市慈善協會積極探索慈善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和模式,爭取地方黨委政府出臺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的舉措,以召開“慈善大會”為引擎,打造黨政支持推動、社會廣泛參與、慈善組織實施助力鄉村振興的慈善工作新格局。
今年7月19日,商洛市鎮安縣召開慈善大會。來自縣內外286家愛心企業、269個單位和5萬多名愛心人士捐贈善款5695.6萬元。一場慈善大會的募集款額是該縣十年慈善募集總量的兩倍,F場捐贈200萬元的愛心企業代表吳功喜發言說:“是黨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幫助我們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我有一碗米,也要拿出半碗米做慈善,幫助鄉親們共同富裕。”
同時,鎮安縣委、縣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慈善體系、拓展募集渠道、支持慈善活動、開展志愿服務、實施慈善幸福家園工程、打造數字慈善、規范慈善管理、落實保障措施、建立激勵機制、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支持慈善事業發展?h政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慈善工作領導小組,年度預算慈善工作經費100萬元。
鎮安慈善大會由縣長袁禮鋒主持,縣委書記馮朝勇致辭,商洛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璇到會講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寧出席,鎮安縣四套班子領導參加會議。這在鎮安縣慈善工作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陜西當代慈善事業開創者、省政府原常務副省長徐山林高度評價“慈善大會”對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他說:“召開慈善大會,是推動新時代慈善工作的創新:一是把慈善工作提到了一個新高度。二是為深化慈善理念搭建了新平臺。三是開辟了慈善募集的新渠道。作為一個老慈善工作者,我看到這種情況特別高興。由此開創的新格局,必將推動我省慈善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省慈善協會會長吳前進高度評價鎮安縣慈善大會的功效:“一是為鞏固脫貧成果建立了長效機制。脫貧攻堅戰役勝利之后,基本貧困雖已消除,但因災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通過慈善募集幫貧濟困是民生保障的重要補充。二是踐行第三次分配。為經濟成功人士搭建一個回饋社會奉獻愛心的平臺,鼓勵先富幫后富。三是創立新時代慈善服務黨的中心工作新模式。‘慈善大會’傳播慈善理念,激發社會慈善活力,幫扶困難群體,構建社會力量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格局。因此,‘慈善大會’的召開,是一個市、一個縣區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是新時代慈善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踐行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陳再生、劉維隆等陜西省老領導也對鎮安慈善大會給予了高度評價。
鎮安縣慈善大會的召開,在商洛市刮起了一股黨政支持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東風。目前,其他區縣黨委、政府也在積極籌備召開慈善大會。
慈善創新
商洛市慈善協會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新時代慈善的路徑與模式。
數字慈善創新。2022年“鄉村振興·陜西專場”活動50萬人次愛心捐贈,籌款4902萬元。近5年來,商洛市、縣慈善協會在互聯網公益平臺推介眾籌項目100多個,網籌善款6866萬元,愛心捐贈者達百萬人次,打造了數字慈善新業態。
慈善募集創新。創建了企業捐贈、爭取外援、寧商合作、冠名基金、社會眾籌、線上捐贈六大慈善募集平臺。慈善募集大幅增長,2020年募集款物價值3786.58萬元,2021年6406.88萬元。今年一至九月份募集款物價值12966.93萬元。
慈善項目創新。市慈善協會每年召開慈善項目觀摩推進會,總結推廣經驗,檢查督導慈善項目實施,推動慈善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規范化,管理質量品牌化。
志愿服務創新。創新志愿服務的內容與方式。全市601支慈善志愿者團隊、37145萬名志愿者到農村、進社區、入農戶,圍繞慈善項目開展慈善義工服務。
組織建設創新。協會工作堅持黨建引領,開展“三比一爭”活動;與區、縣黨委聯系溝通,按照“四有”標準配備縣區慈善會班子;培育大愛情懷、務實雙創、團結協作、清正廉明的慈善精神;倡導老黃牛、拓荒牛、孺子牛的“三牛”工作作風。內強素質,外塑形象。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商洛慈善人將繼續堅持踐行慈善法和陜西省實施辦法,不斷豐富慈善事業的內涵,為商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譜寫慈善事業新的篇章。(趙浩義)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在平凡崗位上綻放別樣芳華
下一篇:“外婆的禮物”讓農村留守老人更有尊嚴 1300位“外婆”上電視展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