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d id="dgogd"><pre id="dgogd"></pre></dd>

      <dd id="dgogd"><noscript id="dgogd"><dl id="dgogd"></dl></noscript></dd>
      <span id="dgogd"></span>
    2. <rp id="dgogd"></rp>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慈善公益報>圖說新聞

      在平凡崗位上綻放別樣芳華

      時間2022-10-19 10:58:50   來源:慈善公益報 

       


       

      慈善公益報(魏筱整理報道)編者按:

        他們,有的用“雷鋒精神”帶動身邊人一起加入志愿者隊伍,有的累計志愿服務時長達1.5萬余小時,有的堅守在鄉村教育崗位上為困難學生鋪就圓夢之路,有的扎根社區為民服務數十年……他們是二十大參會的代表,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綻放別樣芳華,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林丹:我是軍門社區的女兒


      福建省福州市軍門社區長者食堂內,林丹(左二)與用餐的老人交流

        聲音沙啞但鏗鏘有力,年過古稀仍熱情不減,榮譽等身卻低調務實,這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七一勛章”獲得者、福建省福州市軍門社區黨委書記林丹。

        從1972年到社區居委會工作至今,74歲的林丹為社區居民奉獻了大半生。她表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

        “一老一小”群體,涉及千家萬戶,關乎民生福祉。林丹整合各方資源,建起了長者食堂、托管中心、養老照料中心,把社區打造成溫暖的家。

        臨近中午,長者食堂內飯菜飄香,檔口里擺著燉堤魚、玉米三鮮、紅燒茄子等菜品。92歲的林瑞珍老人來了,林丹端起一份配好的飯菜迎上前,攙扶老人坐好用餐。

        軍門社區現有60歲及以上老人1200多人,吃飯是不少獨居老人的“頭疼事”。長者食堂投用后,老人們交10元錢就能吃到一頓兩葷兩素的熱乎飯。每天上午11時許,林丹都會提前來到長者食堂,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端菜。

        等老人們陸續吃上飯后,林丹又快步來到社區托管中心,放學的孩子們一聲聲“林奶奶好”讓林丹喜笑顏開。家長每個月交880元,孩子每天就可以在托管中心吃午餐和晚餐,還有4名兼職教師輔導作業,這樣,“一站式”解決了孩子接送、就餐難題。

        入黨37年,從事社區工作50年,林丹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建黨百年之際她被授予“七一勛章”。林丹表示:“我是軍門社區的女兒,黨和人民給我這么重的褒獎,就是要我當好居民的服務員。”
       

      楊守偉:做溫暖孤棄兒童的一束光

      楊守偉精心養育孤棄兒童

        自2000年進入福利院工作以來,作為福利院孤棄兒童的“媽媽”,每天早上要先看看孩子們,已成楊守偉的一個習慣。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山東省濰坊市兒童福利院副院長、護理員楊守偉時刻感受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要做一束傳遞黨和政府關懷、溫暖孤棄兒童的光,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提及剛到兒童福利院工作時的情景,楊守偉歷歷在目。福利院里大都是孤棄兒童,患有多種疾病,她和同事們的工作就是給這些孩子喂奶喂飯、把屎把尿、值班守夜。“剛開始那段時間,每次上夜班都很緊張,生怕孩子們有突發狀況。”在這種緊張和焦慮中,楊守偉有過彷徨,有過猶豫,但看著孩子們喊著“媽媽”撲到懷里,楊守偉堅定了信念:一定要用心把他們養大養好。

        患有魚鱗病的曉玉是讓楊守偉最揪心的一個孩子。2歲多被送到福利院時,曉玉不哭不笑,也不說話,身上的皮屑脫落得非常厲害,稍微一活動就很疼痛。楊守偉想了很多辦法來護理曉玉:給她洗澡,捧著溫水一點一點地灑在身上,讓皮膚逐漸濕潤并適應;每天涂三遍藥,開裂的地方都要輕柔地涂抹……

        經過一年多的精心護理,曉玉的傷口開始愈合。一天,楊守偉正在給曉玉洗澡時,曉玉突然抬頭叫了一聲“媽媽。”那一刻,楊守偉激動地流下眼淚:“這是曉玉感受到了我對她的愛,懂得了我的愛。”之后,曉玉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好,性格也變得開朗自信。

        曉玉、小舟、小蓉……22年來,楊守偉精心照護著福利院的所有孩子,用愛溫暖著他們幼小、純真的心靈,而孩子們用一聲聲“楊媽媽”回饋著楊守偉,成為對她最大的褒獎和激勵。“雖然這些孩子有的沒聽力,有的不能說話,但他們的眼中、心中都有渴望,他們會用這渴望來和‘媽媽’對話,來感受人世間的愛。”楊守偉覺得,孩子們需要自己這個“媽媽”,自己更離不開這些孩子。


      武鋼:把綠色能源送到千家萬戶


      武鋼(右)與技術工程師在一起交流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達坂城地處新疆烏魯木齊東南方位的天山豁口,風力強勁。20世紀80年代,達坂城的戈壁灘上建起風電場。

        1987年,武鋼主動放棄教師崗位,來到達坂城風電場做技術員,后來成為風電場場長。“風電作為新能源,發展有前途,我想挑戰一下自己。”武鋼說。

        “利用風能造福人類,造出中國人自己的風機,讓中國人造的風機走向全球。”黨的二十大代表、64歲的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風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武鋼,談起30多年前的“追夢之旅”依然意氣風發。

        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技術攻關,2005年4月,金風科技研制的1.2兆瓦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在達坂城風力發電場試運行。今年3月,金風科技再次實現技術突破,完成國內陸上首套6兆瓦機組分體吊裝。

        從創立伊始發展至今,金風科技已從資產300萬元的小企業成為總資產1200億元的風電行業領軍企業。作為黨員,武鋼的初心使命絲毫未變。

        武鋼熱心公益事業,推動成立“金風公益基金會”,帶領公司參與各項公益活動。連續6年在20個省份開展“風潤中華”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通過教學、參觀、交流等形式協助貧困地區的鄉村教師提升教育教學技能,拓展教學視野。累計培訓鄉村教師1000余人,惠及學生8.1萬余人。
       

      謝新星:檢徽熠熠訴忠誠

      謝新星在工作中

        “公益訴訟涵蓋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英烈權益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11個領域,有人笑稱我們‘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謝新星介紹道,公益訴訟的每一起案件都與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責任重大。

        今年3月,婁星區人民檢察院接到孫水河北岸大片基本農田被損毀的線索。謝新星和同事立即前往現場展開調查,發現村民鄧某想將流轉的30余畝基本農田挖成水塘養魚。至案發時,已有3畝基本農田的耕作層被破壞。

        在實地調查中,謝新星還發現鄧某購入的魚苗中攜帶有福壽螺幼卵,并已開始快速繁衍。此外,鄧某還私自使用水泵從孫水河抽水用于養殖。

        孫水河是婁底中心城區重要的飲用水源,鄧某的行為已侵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婁星區檢察院迅速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程序。

        “今年7月進行‘回頭看’,被破壞的基本農田已全部種上水稻,莊稼長勢良好,水田內福壽螺基本清除到位,水泵已經拆除。”謝新星說。

        當發現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謝新星全力以赴辦好每一起案件;當見到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他果斷挺身而出、見義勇為,詮釋了一名檢察官的忠誠擔當。

        “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我感到無上光榮,也深感責任重大。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檢察官,在工作中要牢記初心使命,以法治力量用心用情守護民生福祉。”謝新星說。

        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謝新星共辦理刑事檢察案件402件,民事行政案件138件,公益訴訟案件433件,所辦案件無一錯案。
       

      王蘭花:讓更多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

      王蘭花在學習理論知識

        現任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黨支部書記、會長的王蘭花,用雷鋒一樣的精神帶動身邊人一起加入志愿者隊伍。先后為居民解決各類困難7000多件,調解各類民事糾紛600多起,開展公益活動7000多場次,推動利通區志愿者從最初的7人發展到10萬余人。

        2004年,王蘭花從利通區金星鎮裕西社區居委會主任的崗位上退下來。心里裝著居民的她還是熱衷到社區轉轉,看看能不能幫點忙。2005年年初,王蘭花和6位愛心人士一起,成立了吳忠市首個社區志愿者服務隊——王蘭花熱心小組。

        幾年之后,王蘭花熱心小組成立了黨支部,先后引進了寧夏義工聯合會、雷鋒車隊等7個社會組織和愛心企業,組建了文明勸導、治安巡邏、矛盾糾紛調解等10支志愿服務隊。志愿服務從居住社區走向利通區城鄉,遍布吳忠市街巷、傳遞在寧夏大地。

        王蘭花常說:“幫不幫是一碼事,幫不幫得成是另一碼事。”堅守著這樣的理念,16年來,這支志愿服務隊主動聯系15家擁軍服務點,每年為戰士送去慰問品、文藝節目,縫補衣服和床單被褥;組織動員志愿者、愛心人士募集善款近98萬元,并采取“接待群眾熱心、調查了解細心、教育疏導誠心、調解糾紛耐心、處理問題公心”的“五心服務”工作法。一朵“王蘭花”、一群“紅馬甲”、一個個動人故事,溫暖著一座城。

        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王蘭花感到無上光榮。她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志愿者,將牢記使命,肩負時代擔當,引領更多的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
       

      張桂梅:帶著鄉村女孩“起立”

      張桂梅(左)在校園內與學生交談

        26年前,張桂梅從云南省大理市搬到華坪。 到華坪后,張桂梅在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同時兼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她的學生中,有的女孩因家庭困難輟學,回家放牛放羊;有的收了彩禮,小小年紀就要嫁人。在一次家訪中,一個穿著破舊衣服、背著草筐拿著鐮刀的女孩獨自坐在山坡上,哭泣著說“我想上學”。

        這些女孩的經歷深深刺痛了張桂梅的心。她發誓,要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改變一個女孩的命運,相當于改變三代人的命運”。

        經過張桂梅的四處奔走呼吁,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麗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9月,全國第一所公立免費女子高中在華坪縣落成。

        自華坪女子高中建成以來,張桂梅就一直住在學生宿舍。房間里有4個上下鋪、8個床位,除了她的床鋪外,其他床鋪經常有學生來和她同住。

        14年來,按照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分4期投資建設的華坪女子高中,從教學質量到校園文化建設,都令人矚目。

        在學校的圍墻上,用紅油漆寫著“黨給了我翅膀,社會給了我天空”。張桂梅希望通過紅色教育讓學生對未來有清晰的目標,激發“知識改變命運”的渴望,讓她們產生內生動力。

        “我心疼大山深處女孩求學的艱辛,也明白大山里女孩獲得受教育的機會不易。黨的關懷改變了這些山區女孩的命運,相信隨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大山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會更好成長。”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表達了她的心聲:“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會竭盡全力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讓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
       

      於若飛:用專業救援撐起一片“藍天”

      於若飛為青少年講解防災減災知識

        10年來,在抗震救災、城市救援、野外救援現場,總會看到他“藍色”的身影;10年來,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公益救援隊伍……他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甘肅藍天救援隊黨支部書記、隊長於若飛。

        2012年,甘肅岷縣發生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災害。岷縣是於若飛的家鄉,正在西安上大學的於若飛立即請假趕回岷縣,做起了志愿者,為受災群眾發放物資,給參加救援的藍天救援隊當向導……正是這次經歷讓於若飛與藍天救援隊結緣。

        “去幫助更多的人!”這個念頭此后便在於若飛的心里生根發芽。

        有人問於若飛,救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他回答:“擁有精良裝備,快速救人。”對方卻說:“救援的最高境界是沒有救援。”

        這讓於若飛認識到:“救災”重要,但“防災”更重要。所以要做好防災知識普及,讓每個人都學會自救知識,才能在災難發生時自救互救,盡可能減少傷亡。

        2013年10月,於若飛發起建立了蘭州藍天救援隊。到2015年,救援隊已從最初的4個人發展到140多人。2015年5月,蘭州藍天救援隊更名為甘肅藍天救援隊,并在甘肅省民政廳登記注冊,成為甘肅第一支登記注冊的民間公益性救援隊。

        於若飛帶領甘肅藍天救援隊面向甘肅省內的高校、企業開展防災減災知識普及工作。

        每一次上課前,他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課堂上耐心講解知識點,與學員互動,“只有完完全全掌握了這些急救技能,才能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多年來,甘肅藍天救援隊已累計為學校、企事業單位開展公益防災普及課670余場,受益近30萬人次。
       

      李銀江:只為那句守護老人一輩子的承諾

      李銀江在為老人修指甲

        “你絕對不能走,你要走,我們就去跟鎮領導匯報,把你留下來!”五年前,江蘇省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的老人們眼看院長李銀江到了60歲的退休年齡,組隊去跟他談。李銀江當即承諾:“我一輩子不離開敬老院!”

        老人離不開李銀江,李銀江也舍不得老人。當院長36年來,他用心用情服務老人,走進了老人們的心里。

        敬老院里累計生活過213位老人。其中,李銀江為78位老人養老送終,照顧了16位無固定監護人的重度殘疾人,撫養了6名孤兒,配合化解基層矛盾50余起……

        這些年,李銀江獲得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民政孺子牛獎”“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江蘇時代楷模”……2017年、2022年還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二十大代表。面對榮譽,李銀江初心不變,一直守護在老人身邊。

        “今年正月十五,我來到這里,來時坐輪椅,現在拐棍都扔掉不用了。”95歲的張成龍不顧兒女的反對,實地考察3次,選擇入住敬老院。他說:“這里太好了!”

        說起敬老院的變化,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自從建了老年人活動中心,像這下雨天,就不擔心沒地方去了,里面的設備鎮里都稀罕。”“院內水泥路變成柏油路,高低床上加了席夢思,電風扇變成了空調。”“吃飯有菜譜,十天不重樣,逢年過節有加餐、搞活動。”“生小病不用愁,門口就是鎮醫院的衛生室。”

        “黨的十八大以來,敬老院的變化翻天覆地。十年前,敬老院建筑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米,現在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十年前,每個特困老人年補助費4000多元,現在已經達到1.2萬多元,雞魚肉蛋米面油,保障充足得很;院辦經濟每年收入17萬元左右,都用來改善老人的居住環境,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李銀江表示。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堅持公益之路 彰顯企業擔當
      下一篇:商洛群山慈善紅

       

      人与动人物免费XXXX毛片

        1. <dd id="dgogd"><pre id="dgogd"></pre></dd>

          <dd id="dgogd"><noscript id="dgogd"><dl id="dgogd"></dl></noscript></dd>
          <span id="dgogd"></span>
        2. <rp id="dgogd"></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