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報 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是一所既有歷史底蘊,又具有現代氣息的百年老校。學校秉承“崇德尚文”的校訓,踐行“用三原色涂抹世界”的辦學思想,在悠久的辦學長河中,慈善文化、慈善教育發揮著重要的育人作用。
“十四五”規劃開局伊始,學校以“尋美教育”為理念,實施“邑學守真,擇善尋美”教育工程,探索“立德樹人”的常熟實小模式。
擇善尋美,傳承奉獻
培育善美團隊
常熟市實驗小學校史中記載,宗秀松女士是該校發展中的杰出校長,在辦學最困難的階段,她變賣自己的首飾和家產,支持學校辦學。2003年,學校搬遷新校之際,宗秀松女士的塑像在新校落成。學校文化也緊緊圍繞“秀松挺拔”來進行構建。該校歷屆教師團隊,秉承老校長傾心教育、無私奉獻之心,學校更是以團隊的成長回應時代的呼喚。2020年,市實驗小學“邑學好教師”團隊成為蘇州市首批“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與學校省級尋美課題整合,與尋美理念融通,以美啟真,以善育人,不斷提升全體教師自覺追求教育美好境界的覺悟和能力。主要進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春風化雨,塑教師之美,鑄煉信念堅定師魂。
基于學校歷史傳承與現代教育理念,該校深刻領會和把握“四有”好教師標準、內涵,并將其凝練為“美”:“百年實小,與美同行”“陪伴、等待、合作、理解、傾聽”,突出學校師德建設的核心理念,發展教師的“善美”素養。
二、著力研究,呈課程之美,提高綜合育人之能。
依托地方文化和學校傳統優勢,該校形成基于學校文化傳統的課程,落實課程目標,建構課程體系。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校教師全員參與了社團課程的開發和落實。老師們用一顆奉獻之心,上好每一節社團課,甚至自費添購材料,不計得失。
三、城鄉攜手,尋共進之美,有效扶持薄弱學校。
該校與結對學校,與民辦立志小學、陽光小學以及全體集團成員校開展團隊共建,無私幫扶,探尋共進之美。組織開展各種教學、德育、科研等活動,與區域學校共享教育之美、發展之美。
四、內外聯合,育成長之美,厚植團隊善美文化。
該校厚植“善美”團隊文化,激發成長力量。一是聯合:學校與上海金山朱行小學啟動“長三角一體化教育合作”項目,走進區域外優質學,F場,借力開展沉浸式培訓活動。二是引進:聘請教育教學的專家、名家來校講學,指導實踐,提升素養。三是融通:通過學習培訓、論壇沙龍、榜樣引領、自我反思等與培育教師善于創新,求實創美。
融善滲美,浸潤心靈
踐行善美教育
常熟市實驗小學為學生盡可能多地創造更具教育意義的校園場景,使學生得到更多美的熏染、善的啟迪。
一、清廉之風,溫暖時光。
每天清晨,由校長、護值教師、門衛保安和家長義工組成的晨間護值隊,會在路口、校門口迎接每一位學生,守護著孩子們的安全。校長親切地和每一位學生問好,傳遞著教育溫暖的力量。遇到特殊的節日,比如教師節,班子領導會在校門口委婉地勸退鮮花,營造清廉的校園之風。在這樣的榜樣和引領下,每個人都在心底里種下了善和美、清和廉。
二、美好空間,潤澤心靈。
校園內有邑學校史館300平方米,七個展廳,呈現了學校百年辦學的歷程。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園,了解學校歷史上的人物和故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遠大志向。館外有2000多平方米園子,園中有畢業林、秀松像。學校開展對話秀松雕像活動,傳承宗校長精神,培養具有無私奉獻、勇于開拓的邑學少年。在百年老校文化景點泮池泮橋旁新建了泮亭,塑造更加豐富的老校景致,豐厚校園百年文化內涵。值得一提的是,“泮亭”是熱心公益教育的家長出資捐贈,這匯聚善愛的“泮亭”成為校園一道美麗風景。
三、互動交往,培植愛心。
“致遠、凌云、出藍、思齊”等八個散落于校園廊道的開放型學生小書房,既給每個年段的孩子提供了閱讀空間,也給他們提供了交往空間,他們在這些雅致的廊道書房中一起閱讀、互動,開展自我管理和服務,學習交往,學習參與學校管理,讓原本普通的廊道成了成長空間。學校征集來自學生自己的“童言哲語”布置在廊道和墻面。這些富有趣味又不失哲思的兒童的語言,成為激勵孩子們不斷向善向美的文化力量。行政樓的廊道、樓梯間墻面變成孩子們的美術展覽區,成了孩子們藝術創想的展示空間,孩子們看到自己也能為學校增添一份美,他們的榮譽感、自信心也隨之倍增。
四、儀式力量,向善向美。
為給參與儀式的學生帶來豐富充盈的美感享受和持久深刻的美好記憶,學校將“八禮四儀”教育活動課程化,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開發體系化的活動課程;顒诱n程凸顯校園的人文關懷,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尋常的日子變得與眾不同,從而提升學生的生活感知力,催生他們美的行為。力求讓每個儀式教育活動做到立意美,設計美,學生得到的感受和教育更美。
如入學儀式是孩子們進入學校后接受的第一次“儀式教育”,儀式的第一站是參觀邑學館,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校史館學習學校的歷史。大家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過泮池,認真聆聽小導游的講解。在校史館中,孩子們了解一百多年的校史。走出邑學館,孩子們在學校創始人宗秀松校長的雕像前深深鞠躬,在心中播下努力學習的種子。第二站打卡主題布景,學校精心打造“尚儉”“勤學”“樂動”“惜時”“有愛”等場景,孩子們在家長帶領下行走校園,并到主題布景前打卡留影。布景旁“乘風破浪、與美同行”“我是棒棒的”“我要吃飯光光”等一句句兒童化的標語將品格教育融入其中。接著是第三站智力大闖關,第四站投寄小心愿,第五站向美好啟航。隆重而熱烈的儀式讓師生家長融為一體,為孩子們即將開啟的學校生活作了最好的鋪墊。
此外,激勵學生立志弘志、自信自強的成長儀式,教導學生責任擔當、勵志前行的畢業儀式,樹立學生文化自信,啟迪學生修身養德的尋根儀式等每一個儀式教育,學校都把它們當作一次課程活動來精心設計,力求讓每個儀式教育活動做到立意美,設計美,學生得到的感受和教育更美。很多年后,學生可能早已不記得自己小學時的上課內容,但這些美好的儀式活動一定會久久留在他們心中,伴著他們去追尋美好的人生。
揚善顯美,匯聚力量
弘揚善美文化
一、挖掘課程資源,在課程里弘揚善。
學校校醫室的錢錚老師對中醫頗有研究,學校就讓他開設了中醫研學課程,學生跟隨錢老師研究、學習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為此,學校建成了存放各類中藥材的“百草堂”,開辟了種植各類中草藥的“百草園”。在中醫研學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觀察、記錄、小組合作研究等活動培養研究性學習能力,感悟“神農嘗百草”的精神,學習基礎的中醫藥常識,提高自我預防保健的能力。在錢老師的影響下,楊琪安、陳盈安姐妹倆,捐出自己的壓歲錢,為學校中草藥課程場館建設助力。慈善就像種子一樣在孩子們的心中生長。
二、創設豐富活動,在實踐中揚善。
學校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類活動:有集廣告設計、銷售技巧、個人才藝于一體的“邑學小鎮”;有鍛煉膽量、超越自我、傳播正能量的“邑學少年說”;有競爭激烈、培養能力、參與管理的“邑學校長小助理”;有展示才藝、分享快樂、自主合作的“邑學秀場”;有要求嚴格、活動刺激、體驗深刻的“邑學警營”;有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激發志向的“邑學稅校”……
此外,學校全年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節,邑學樂動節、邑學閱讀節、邑學數學節、邑學英語節、邑學藝術節、邑學科技節、邑學勞動節、邑學心理節八大節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賦能發展。孩子們在豐富的主題活動中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個性發展、創新精神等品質得到了全面提升。尤其是“邑學小鎮”的愛心義賣活動,深受師生和家長們的喜愛,大家把義賣籌集的善款,購買愛心包裹,寄往邊遠山區,奉獻愛心。
三、家校社區攜手,在聯合中至善。
學校開展“關懷每一個”系列活動,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給予愛心資助;對于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好暖心家訪;對于心理特殊的孩子,進行貼心輔導……善愛的行動,助力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長。
學校組建“邑·家人”家校共育團,交通義工不管嚴寒酷暑,每天在校門口為孩子們平安通行保駕護航;活動義工在重大活動中為孩子拍攝精彩照片,定格難忘瞬間;課程義工開展“百‘家’講堂”,把個人的學識傳遞給孩子;家委會成員全心為孩子服務,為家校架起愛與溝通的橋梁。
學校與多個單位共建,在春節組織學生慰問交警中隊的叔叔,在學雷鋒月為福利院孩子、老年公寓老人捐獻衣物,在端午節為特殊學校、虞文學校孩子捐獻粽子和咸鴨蛋,在建軍節慰問駐常部隊官兵……善愛在活動中傳播,暖流在每個人心間涌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常熟市實驗小學“邑學守真,擇善尋美”教育工程,通過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慈善文化與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家庭教育、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形成了“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的濃厚氛圍,努力實現讓每一位邑學娃“知善、向善、行善、揚善”的美好愿景。(洪 榴)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讓“唐寶”在春日暖陽中快樂成長 —— 寧波市鄞州區慈善總會舉辦系列溫暖活動
下一篇:揚中市推進校園慈善文化建設再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