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d id="dgogd"><pre id="dgogd"></pre></dd>

      <dd id="dgogd"><noscript id="dgogd"><dl id="dgogd"></dl></noscript></dd>
      <span id="dgogd"></span>
    2. <rp id="dgogd"></rp>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慈善公益報>評論 > 慈善公益報>時評

      構建與現代慈善發展相適應的慈善教育體系

      時間2022-08-31 09:07:23   來源:慈善公益報 

       


       

        慈善公益報  慈善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事業,是人們自愿地奉獻愛心與援助的行為,是扶弱濟貧的社會事業,F代慈善的含義更為廣泛,不僅包括傳統的扶貧濟困、賑災捐助內容,還涵蓋更多公共服務、社會分配與社會治理的功能,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慈善追求的是讓更多的人不只關注財富,而更關注財富的運用,財富的責任,財富的歸宿,可以說現代慈善是一項偉大的文明實踐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現代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慈善法》正式頒布實施。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遠景目標,并再次強調“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2021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中,專門提出要建立健全回報社會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同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梢,發展現代慈善事業已經被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也成為社會熱門議題。

        政策上的鼓勵和推動使得我國現代慈善事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2021年,我國社會組織數量已超過90萬家,其中公益慈善組織和社會服務組織的數量不斷增長,大量社會資源被動員起來,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備案慈善信托合同金額超過40億元。相較于慈善事業巨大的發展動力和空間,我國專業化、職業化的慈善管理人才非常短缺,慈善專業人才數量和質量得不到保障,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作為機關、企事業單位之外的重要就業領域知之甚少。無論是慈善行業領袖,還是慈善管理人才,包括慈善理論和政策研究學者,都需要早出、快出人才。構建與現代慈善發展相適應的慈善教育體系十分重要而緊迫。

        2021年,浙江工商大學成立全國第一家貫通本科、碩士、博士國民教育的慈善學院,探索建立面向重大經濟社會轉型、面向現代慈善事業發展、面向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慈善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成為“中國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慈善管理作為新興的學科專業,其人才培養體系應該具有專業規范、開放包容、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等特色。

        現代慈善教育是專業化、職業化的培養體系。慈善管理人才的培養應與市場需求緊密關聯。根據2021年民政部數據,我國已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四級慈善組織體系,不少行業、企業和鎮街都有了慈善組織,而且這些組織的社會化分工日益精細,承接的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越來越普遍,從業和用人需求越來越多。其中不僅需要大量具有慈善情懷的工作人員,也需要掌握慈善組織管理、慈善項目運營、慈善法規與政策等理論知識,具備國際視野、獨立處事能力、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從事現代慈善,是一個專業和職業的活動,比如說公益創投、影響力投資、慈善信托、金融慈善,都非常需要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因此,應盡快成立慈善管理學科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完善慈善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教材體系等。在這方面,可借鑒美國NME課程認證體系,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切合行業需求的慈善管理專業認證體系。

        現代慈善教育體系崇尚開放包容的辦學理念。從事現代慈善,就要為天下蒼生、為他人謀福利。倡導與寬容是現代慈善的行為方式,要以善促善,形成“行善者善行”的慈善文化。更重要的是,慈善教育中的知識傳承和研究都應超越“純粹知識”,慈善管理是一種學科專業,更是實踐、實務領域,慈善人才培養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例如可以與眾多慈善組織建立聯系,共建實習實踐基地,跨界鏈接資源,開展合作,形成慈善教學網絡;加大力度引導基金會、行業樞紐、慈善組織籌集資金參與高校的學歷教育項目,擴大人才培養體量。同時,慈善教育應致力于打開校園“圍墻”,在招收全日制學生基礎上,面向社會為各界人士提供學習深造機會,打造一流慈善服務供應基地以及慈善事業卓越發展平臺。

        現代慈善教育體系具有學科交叉特征。慈善管理專業不能從社會學或管理學的單一學科視角來界定,而是要打破學科壁壘,廣泛吸收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心理學、倫理學、歷史學等學科知識,構建起跨學科、跨專業融合發展的培養模式。當前受關注較多的慈善行為、慈善動機、慈善效益、慈善規制、財富管理、慈善信托等議題,涉及多個領域的學科知識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依托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跨學科選聘優秀師資,搭建水平領先、對接國際、結構合理的慈善教育師資團隊。

        現代慈善教育強調產教融合的培養過程。為了培養出能夠獨立從事慈善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務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在探索科學知識的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實習實踐資源,將產、學、教、研結合起來。建議在慈善教育中推行長時間實習計劃,在培養周期內安排學生開展為期3-6個月的長時間實習,為學生配備學業與實務雙導師,并可以借鑒服務學習、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帶薪實習課程/項目)學校與行業合作等教育模式,讓學生利用假期或短學期,到慈善組織的真實工作環境里,通過崗前培訓、上崗工作,成為行業真正需要的人。同時促進學生把專業知識用在實踐中,也把行業中學到的知識帶到課堂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

        最后,營造良好的慈善管理人才培養環境。建立健全慈善表彰褒獎制度,加大對慈善組織、項目、人物、事跡的宣傳報道,樹立對慈善貢獻的社會認同和社會尊崇,提升行業美譽度。完善慈善組織薪酬管理制度以及從業人員薪酬待遇、社會保險、職稱評定等政策,科學設計職業發展空間,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價值,增強行業就業吸引力。

        (作者郁建興系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徐越倩系浙江工商大學英賢慈善學院執行院長  郁建興 徐越倩 )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以慈善“同心圓”譜寫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新篇章
      下一篇:慈善與文化的互動深化

       

      人与动人物免费XXXX毛片

        1. <dd id="dgogd"><pre id="dgogd"></pre></dd>

          <dd id="dgogd"><noscript id="dgogd"><dl id="dgogd"></dl></noscript></dd>
          <span id="dgogd"></span>
        2. <rp id="dgogd"></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