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往來| 我在陜西推廣遼寧的“慈善助耕”經驗
時間:2023-02-15 09:19:21
來源:慈善公益報
慈善公益報 立春之后,回到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譚壩鎮老家找中醫看病,正趕上春季生產準備大忙時節,我便和社區干部、當地群眾聊起我去年給推薦的“慈善助耕”項目。幾位基層干部、慈善志愿者興奮地說,這是一個好項目、好經驗,是惠農利農的好做法,它的好處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針對性強。農村有些病者、殘者和年老體弱者,既無法務工經商,又難以種好莊稼,僅憑一己之力想在土地上謀生存,確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因戶施策給予一定資助,幫其解決種子、農藥、肥料及耕種等實際困難,是扶其“過橋上岸”的必要措施。
二是對象精準。農事操作上的困難戶,既有長期存在的,也有臨時出現的,幫扶誰和幫什么、怎么幫,需要準確定位。慈善組織和基層干部走村入戶調查,摸排具體對象,建檔立卡,跟蹤服務與考評,從而確保了精準定向,不至于盲目浪費。
其三是做法到位。從春季上門商定耕作項目,到秋季幫助收回來或賣出去,實實在在地幫到了田間地頭,幫齊了生產要素,幫全了生產環節,幫出了質量效益,從而達到了雙方滿意的理想效果。
“慈善助耕”是遼寧省莊河市慈慈總會去年推出的支農助困行動。他們幫助4個鄉鎮8個因病致困家庭,捐扶資金及農資價值雖然只有12350元,但卻收到“幫出了實效,幫出了希望,幫出了感情”的良好效果。該項目為鞏固脫貧成果,鏟除返貧因素,探索出了一條小而實的好辦法!洞壬乒鎴蟆2022年11月2日第6版以“‘慈善助耕’項目收獲美好‘豐’景”為題,報道了這個項目。
我看了這篇報道之后,感到新鮮,認為接地氣、效益好、易操作,具有可復制性,決定將其帶回老家,推薦給村干部和志愿服務隊。去年11月底利用下鄉機會,我和安康市慈善協會南山分會及恒口示范區梅子鋪社區、袁家莊村、南月村、棋盤村、余嶺村干部進行了廣泛討論,并陸續推薦給紫陽、嵐皋等縣慈善協會。大家傳閱、交流之后從中受到了啟發,找到了方法,普遍感到:做好“慈善助耕”項目,有益共同富裕,有利鄉村振興,只要選準對象、選對助法、務實抓好,就一定能助出滿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者系陜西省安康市慈善協會慈善文化研究室主任 李煥龍)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善行者致遠 行善者登高 下一篇:用慈善組織的自律 塑造慈善事業的公信力
|
|
|
人与动人物免费XXXX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