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報(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 劉偉)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頒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21年頒發一號文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重大部署。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標志著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只有實現鄉村振興,才談得上現代化強國,才談得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慈善組織順應時代潮流,著眼新時代新要求,積極響應并全面參與到鄉村振興這一偉大的實踐之中。
在我國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圓滿完成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東西部發展仍然不平衡,地區差距、城鄉差距還十分明顯,尤其是城鄉居民收入和分配的差距還很大。這是現實的國情,需要我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廣泛開展救助型慈善活動,促進社會財富分配格局優化,在助力鄉村振興之中發揮慈善組織的作用。
我們知道,慈善事業是利國利民的偉大事業,是我國社會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補充,是實現社會第三次分配的關鍵要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慈善組織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與提升社會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尤其是助力鄉村振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陀^地說,我們雖然告別了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問題和特殊群體還將長期存在,而這也是鄉村振興的短板。發揮社會救助和兜底保障的重要作用,積極助力鄉村振興,這是慈善組織的使命和責任。
助力鄉村振興,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慈善組織起碼在兩個方面可以大有作為。
一是慈善公益項目的引進和善款善物共籌,扶弱濟困,從實際出發,面向包括留守老人兒童在內的困難群眾,面對偏遠地區的鄉村面貌改善,針對性地實施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甚至一人一策,將善行善舉落到實處見實效。慈善組織利用其扶困救災、助醫助學助殘,幫扶鰥寡孤老的特殊功能,在“第三次分配”中發揮作用,傳遞公平正義的力量,讓困難群眾體會到共同富裕的溫暖,可以大有作為。
二是努力傳播慈善文化,提升道德的量。慈悲為懷、待人以善、講信修睦是我們民族美好的品格。慈善組織要在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積極傳播慈善文化,傳遞善心友愛的正能量;要踐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促進人人向善,做好化解基層社會矛盾、促進鄉鄰之間和睦相處的“黏合劑”。溫飽不愁心靈美,心情舒暢風氣正,這才是慈善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之要義。
記得在2011年7月,我們邀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在北京定福莊文化產業論壇演講,老先生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若干問題”的演講中,談到“道德調節的力量”給我很深印象。他說,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對我們有三個重要啟示。一個啟示是,最大的約利不是人力的紅利,不是資源的紅利,而是社會和諧的紅利;第二個啟示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第三個啟示是,文化消費增長要快。厲先生還說,除了市場調節、政府調節以外,還第三種調節即道德力量的調節。在大動亂的年代中市場是失靈的,政府是癱瘓的,但人類社會延續下來了,靠的就是道德力量。道是無形卻有形,道是有形卻無形,每個人都要自律,這是我們社會前進所必需的。我認為,道德力量的第三種調節可能就是第三次分配的理論基礎之一。
這里,我以“幸福家園”村社互助項目為例,介紹一下中華慈善總會在賦能鄉村振興的探索和實踐。
中華慈善總會成立于1994年,其宗旨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發展慈善事業,傳播慈善文化,幫助困難群眾和個人,開展多種形式的慈善活動,是連年獲評國家AAAAA級的全國性社會組織。去年,中華慈善總會聯合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慈善組織推出“幸福家園”村社互助項目,并將其明確為今后的重點工作之一。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在海南檢查“幸福家園”項目實施情況時指出,“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是響應黨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次深度實踐。中華慈善總會正致力于將其打造為一個助力鄉村振興、造福村社群眾的新時代“希望工程”,為鄉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注入慈善的溫暖底色和蓬勃活力。
在五年前,湖北省慈善總會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率先在湖北省開啟了“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慈善活動進鄉村進社區,急困難群眾之所需,應困難群眾之所求,項目獲得成功,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他們的有益探索,開辟了慈善組織助力鄉村振興的新途徑。2020年9月,中華慈善總會在調查了解之后,與湖北慈善總會攜手,將此項目推廣為全國慈善組織廣泛參與的、助力鄉村振興的公益項目。這個項目從最基層的村社做起,有五個方面:
一是建立互助基金。支持鄉村、社區、學校、醫院在平臺上成立互助基金,用于助醫、助困、助學、助孤、助殘、助老,解決村社急難愁盼問題。
二是發起項目共籌。支持鄉村、社區、街道、學校、醫院和社會組織根據實際需求發起項目籌款,助力社會基層治理,解決社會治理的末梢問題。
三是推動協作幫扶。開展東西部產業和消費協作交流,結對幫扶,打造“一村一品”,打通地方特色產品外輸的電商渠道,形成協作機制,提升村社集體收入。
四是開展志愿服務。建立村社志愿者隊伍,關愛特殊群體,調解鄰里矛盾,提供法律咨詢,普及科學知識,促進村社文明。
五是共建幸福家園。積極聯系企業、返鄉鄉賢和原籍走出去的成功人士,熱心捐贈,甚至冠名建立專項愛心賬戶,所捐善款定向用于救災濟困,美麗村社建設項目,助力文化產業,共建幸福家園。
以“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為抓手,以慈善賦能鄉村社區,助力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雖然還很不成熟,項目還需根據實際,有的放矢,加強精準度。令人欣慰的是,經過一段時間實施,成效已有初步顯現。比如,陜西省慈善總會因地制宜,著眼鄉村振興,在農村行政村和城鎮社區實施五個一“慈善幸福家園”項目,即:建立一個慈善工作站(由村、社區支部書記任站長,督促慈善工作);籌設一支互助金(倡導村社居民自愿捐贈一元不少,百元不多;呼吁當地走出去的成功人士積極捐贈),辦好一個關愛中心(為一老一小排憂解難,即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建立一個慈善公約(村民居民自愿簽認公約),成立“紅白理事會”,開展“盡孝”“賢惠公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促進文明鄉風民俗建設;組建一支慈善志愿者服務隊(由志愿者開展急難救助、關愛老我兒童、日常照料等義工服務)。陜西省慈善總會開展的“慈善幸福家園”項目目前已達3100多個,這些項目涉及鄉村社區的愛心餐廳、兒童之家、村民文體活動中心,養老院等,線上線下籌募村社互助善款4.5億元,組建村社志愿者隊伍2000多支,志愿者超過15萬人。
河南省慈善總會從實際出發,以鄉村振興為突破,提出按“四有”標準推進“幸福家園”村社互助項目。即,有一批品牌服務站點,有一批出彩的慈善項目,有一批村社互助慈善基金,有一批優秀慈善志愿者。截至今年上半年,河南省已有264個村社參與“幸福家園”項目,在試點的36個縣88個村社,發起網絡眾籌項目180個。我參加了河南慈善總會在郟縣召開的現場會,欣喜地看到,將慈善項目、慈善文化植入當地的民宿、鄉村游樂園、養老院、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傳統戲曲演出、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益,受到當地群眾歡迎。
重慶慈善總會以“鄉村振興”為主題,在騰訊公益支持下,舉辦了全國首場區域性公益慈善助力鄉村振興專場活動,在互聯網平臺上,達到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各界群眾傳播慈善、共建公益的效果,產生較大社會影響。
截至12月2日,中華慈善總會與湖北、陜西、河南、山東、江蘇、重慶等30個省市區的573家慈善會聯合實施了“幸福家園”工程,發布項目13476個,吸引了34792個村社參與,村社居民參與人數達460852人,這些項目獲得133.7萬多人次捐贈,累計籌措善款11.74億多元。
在黨中央的重視和領導下,新時代的慈善事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慈善事業還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比如,慈善事業規模較小,在參與鄉村振興中慈善組織還深感力不從心,募捐能力和數額與我國的社會財富量級還不匹配,先富起來群體的慈善熱情還沒有激發出來。網絡募捐還有待深入挖掘;全國9000多家公益慈善組織,近幾年捐贈總額一直徘徊在1500億左右,占我國GDP總量不足0.2%,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左右。
慈善組織一方面在美麗鄉村建設、提升社會基層群體向上向善道德品質方面有特殊的助力作用,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給慈善組織開辟了新的領域,提供并開拓了新的發展天地。
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振興除了美麗新鄉村建設,改善鄉村路、電、水、氣、綠化等宜居環境,提高鄉村居民生活質量,體現新面貌新氣象之外,還得注意中華民族優秀鄉村遺存的繼承和保護。那些古老村落的建筑、鄉賢故居、壁畫、雕塑、牌坊,音樂、歌舞、曲藝,乃至生活用品、生產工具,以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特質。
去年8月,在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之際,人民出版社官方平臺隆重推薦了《村落中國——中國大學生田野考察札記》一書。這套書分上、中、下三冊,全書圖文并茂,計有89.5萬字。記載了中南大學中國傳統村落中心師生對長江黃河流域以及西南22個省的207個縣,以及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1569個傳統村落,跟蹤式進行的大規模田野考察。我為此專門寫了書評,認為這可能是中國大學生第一本大規模田野考察的成果輯錄。此書出版,對我國古城古鎮古村落立法保護而言,不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對鄉村振興,亦有實實在在的助力作用。
早在2012年,國家組織有關部委就我國第一次傳統村落現狀開展摸底調查,這標志著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正式納入國家文化保護戰略。10年來,國家已分五批將6819個傳統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年,光明日報刊發的“新鄉賢新鄉村”系列報道,指出“當前,中國城鎮化發展迅速,外出務工潮波瀾壯闊,許多鄉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中國農村正呈現空殼化。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城市人口已超過農村人口,農村正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如何發展?如何治理?千余年的文脈如何接續?傳統鄉村文化如何重構? 需要指出的是,重構傳統鄉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獻精神的鄉賢。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20世紀40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深入江蘇的江村和云南的瑤山考察,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聚村而居,終老是鄉,差序格局和禮俗社會之根源,文化之根脈,都在其“鄉土性”。如今,中國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等方面雖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今日之鄉村較之昔日之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現代化程度已有明顯的提高。但“三農”問題仍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中國社會的特征,主要還是表現在鄉村,中國社會矛盾,主要還體現在鄉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繁重的任務還是在鄉村。鄉村振興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重要,自不待言。
我們慈善組織要更加有效地助力鄉村振興,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傳播慈善文化,貢獻慈善的道德力量,用法治思維解決慈善事業發展中的新問題,積極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揮好給政府兜底再分配補充作用,通過人性的溫暖和慈善的正能量,推動共同富裕,堅持走中國特色慈善發展之路。
(此文為作者12月3日在線上參加“2022首屆湖北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論壇”的主旨發言)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擔起村社互助工程示范區的重任 ——“幸福家園”天橋樣板經驗談
下一篇:善行者致遠 行善者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