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d id="dgogd"><pre id="dgogd"></pre></dd>

      <dd id="dgogd"><noscript id="dgogd"><dl id="dgogd"></dl></noscript></dd>
      <span id="dgogd"></span>
    2. <rp id="dgogd"></rp>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慈善公益報>評論 > 慈善公益報>媒體觀點

      周秋光:慈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其路徑

      時間2022-07-09 11:39:01   來源:慈善公益報 

       


       

      慈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其路徑

      ——周秋光7月9日在全國首屆慈善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討會上的主旨發言



        人才隊伍建設是推動我國慈善公益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邁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黨和政府積極順應時代發展變化,將發展慈善事業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這是極具歷史和世界眼光的重大決策。政策上的鼓勵和推動使得我國慈善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動力和空間,而當前慈善專業人才供給匱乏、專業人才數量和質量得不到保障,已成為制約我國慈善事業向前發展的主要瓶頸和癥結所在。這就迫切需要將“公益慈善專業人才納入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慈善公益領域的學位教育,構建起健全、合理、可持續的慈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慈善專業人才配制。為此,我主要就個人在慈善領域多年研究心得談一些觀點和看法。

        一、慈善的“三個維度”

        慈善專業人才的培養最重要的是認識和把握好慈善的“三個維度”。

        一是慈善學。指的是慈善是科學,可以成為一門學科。目前慈善學還沒有產生,我認為,慈善學主要是以人類的慈善活動及其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其運用社會學、人類學、統計學和公共管理學等學科知識與理論進行構架,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慈善學立足于慈善發展的當代,主要側重于研究當下慈善發展的現象與發展的理論。

        二是慈善史。指的是慈善有其發展的歷史。中國慈善史作為史學研究的分支,是近代以來學科體系確立和細化的產物,改革開放后,慈善史研究順時應勢成長為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并漸成學術體系,迄今已有40余年的發展歷程。慈善史立足于過去,是對過去的慈善行為、慈善經驗的總結和梳理,為今天的慈善發展提供鏡鑒與啟示。

        三是慈善文化。指的是慈善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行為模式,是一種心理積淀。它包含著文化應有的三個層次,即表層(物的層次),主要由捐贈方的人和物以及被救助的弱勢群體兩方面內容構成;里層(心的層次),這是慈善文化最核心的層次,是慈善的靈魂,主要由慈善思想、慈善理念、慈善價值觀組成;中間層(心物結合的層次),這主要是將慈善理念和行為相結合,用組織和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確立一定的行為規范,供從事慈善的人去運作和遵守。慈善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是慈善事業生命力的延續和再現。

        只有從這“三個維度”去把握,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慈善,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專業的慈善管理人才。我們今天從管理學的視角來培養慈善專業人才,更多的是立足于當代,當然這也并無不當之處,慈善人才的培養本身就是為社會現實服務的,誠如意大利史學家克羅齊所言的“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的生命力是在現實中存續的。但是僅立足于當代培養慈善管理人才,很難將慈善融會貫通、理解透徹。因此我認為,不能離開歷史談當代,不能離開傳統談現實,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實之間是緊密關聯、不可割斷分離的。故而,管理學的慈善專業設置要特別具有慈善學和慈善史的視野。

        二、慈善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慈善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當前還處于初探期,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課程體系,但隨著慈善管理專業建設日漸提上日程,對推動學科發展的培養模式的構建將更顯重要。本人嘗試從三個方面對慈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搭建提出個人的一點看法。

        首先,專業知識體系要融會貫通。慈善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或專業存在知識領域不明的突出特征,因此有必要明確專業的知識領域與專業范疇。慈善管理學的知識體系的劃分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社會學和管理學。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要達到專業設置要求,則學生必須把握好慈善的“三個維度”(慈善學、慈善史、慈善文化),這是很重要的一環,也是我格外強調和看重的一點。從管理學角度來看,則本專業離不開公共管理學的基本課程設置。最后通過慈善與管理學兩者知識結構的融會貫通,培養出能夠獨立從事慈善相關的理論與實務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其次,要打破學科壁壘,構建起跨學科、跨專業融合發展的培養模式。慈善管理專業具有很強的跨學科、跨領域的專業屬性,這就要求避免單純從管理學取向或社會學視角來進行慈善專業的課程設置。慈善管理學科應該在整合慈善學與公共管理學在跨學科上的優勢與特色同時,還要廣泛汲取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科學知識,尊重專業的綜合性、跨域性、交叉性的學科性質。

        其三,慈善專業人才要遵循“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培養理念。在知識經濟的今天,知識的重要性與人才的影響力日顯重要,而如何運用知識和開發人才已成為各領域關注的焦點,慈善管理專業教育亦不例外。“專業化”是指在培養學生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專門化培養學生在組織管理及其項目運作上的相關知識,使學生不僅能適應慈善組織和企業社會責任部門的管理工作,也能勝任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工作。“職業化”則更加注重給學生傳授系統化的慈善管理方法和技能,注重訓練學生慈善項目運作和組織經營管理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逐漸從理論向職業蛻變。

        三、慈善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

        把握了慈善管理學的基本內涵,明晰了慈善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對慈善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的選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量。

        一是打造本碩博聯通的高精尖人才培養體制。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慈善公益事業要想有更長遠的發展未來,慈善管理學學位體制的建設要更加豐富和完善,即在培養基礎本科學位專業人才的同時,要積極探索和設立專業型、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體制,逐漸構建起本碩博聯通的高精尖人才培養體制,有目標性的發展科學研究,為慈善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知識生產。

        二是整合學校、企業、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學校是重在培養慈善專業人才的地方,也是理論研究的場所和學術創新的高地。企業和社會是慈善管理專業人才的最終去向和實現個人價值的地方。三者之間聯系密切、相互貫通,慈善專業人才將學校中所學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到企業和社會的實務工作中去,反過來,在企業和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新問題又可以推動學校的學科和學術研究走向深入。

        三是借鑒國內外慈善專業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當前我國慈善管理學的設置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的經驗借鑒實有不足,因此向國外取經是必要的。從全球首個具有慈善學本碩博學位高校——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禮萊慈善學院來看,他們設定的專業教育培養理念結合了歷史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倫理學等學科理論和知識,以慈善為出發點,研究慈善動機、慈善載體、慈善效率、慈善管理、慈善規制、慈善與政府及市場的關系等內容,其專業知識跨度廣,國際化程度要求高,并格外強調實務核心能力的發展。國外這些慈善專業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可以為當前我國高校設置慈善管理學專業提供有益借鑒。

        總之,慈善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朝氣,當前,學科教育建設雖尚屬于初探期,但并不能阻礙其向前大踏步發展的步伐,本次“全國首屆慈善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討會”的召開即是最好的見證,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慈善專業人才培養將會日漸規范和成熟,中國慈善公益事業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周秋光系中華慈善總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師范大學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慈善事業應成為助推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力量
      下一篇:擔起村社互助工程示范區的重任 ——“幸福家園”天橋樣板經驗談

       

      人与动人物免费XXXX毛片

        1. <dd id="dgogd"><pre id="dgogd"></pre></dd>

          <dd id="dgogd"><noscript id="dgogd"><dl id="dgogd"></dl></noscript></dd>
          <span id="dgogd"></span>
        2. <rp id="dgogd"></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