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以來中國慈善史研究演化歷程述要
中國慈善之事可以追溯至古時荒政,亦散見于歷代官宦奏章、文人載錄和志書典籍。不過,真正學術意義上的中國慈善史研究當是近代學科體系形成與細化的產物,亦與災禍頻仍而亟待救助的近代中國民生困境緊密相連,從而漸為學界同仁所關注。
觀覽民國時期各界關于慈善事業的討論,大多為當時人寫當世史,圍繞現實慈善事業的發展狀況而展開,較少撰述分析歷史時期慈善事業,亦即缺少史學研究視角。稍加移換觀察視角則不難發現,民國時期專門性慈善史著述雖為少見,可在當時興起的救荒史等史學分支領域卻出現大量言及慈善事業的論著。不過總的來說民國時期中國慈善史研究并未成長為一門史學分支,而是依附于荒政史和救濟史等領域,研討內容也多半是臨時性應急章節,缺少對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史的系統研究。
中國慈善史研究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并漸成學術體系,則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情,迄今已有四十余年的歷程。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慈善事業邁入全面發展的轉型期,日趨繁榮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如何問道于史以資鑒當前慈善事業發展,便成為新世紀以來中國慈善史研究的目標取向。
總體觀之,近二十年來中國慈善史研究,無論從斷代慈善史到慈善通史,從區域慈善史到中國慈善史,從慈善個體史到慈善群體史,從精英慈善史到草根慈善史,從國內慈善發展史到海外華人慈善發展史,從慈善史事概略梳理到慈善史實精細考論,從慈善史話實證描摹到慈善史論初創反思,從依附傳統史學到史學新興分支,從歷史學單一學科到多學科融合交叉,從少數慈善史探路學人到慈善史學人共同體,無不呈現出一路高歌猛進且碩果累累的發展態勢,成長為中國史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
二、中國慈善史研究的現有成效
改革開放至今四十多年,中國慈善史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擇要述之,大致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中國慈善史料文獻整理取得突破。其中尤以近代中國慈善人物和慈善團體的文獻整理出版最具代表性。與此同時,學界編輯出版的各類近代賑濟史料和方志文集等也包含大量慈善史料文獻。另有郭常英、曾桂林等人在研課題亦立足于慈善史料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但也存在明顯不足,一是現已編輯出版的慈善史料多系對近代以來慈善文獻的整理,而對古代慈善文獻的整理工作則無明顯成效;二是迄今依然缺乏一部諸如“中華慈善史料文獻匯編”之類全面詳實的史料匯集以供學界同仁參閱。
(二)中國慈善史研究范圍開闊多樣,F有中國慈善史研究成果既關注長時段通史研究,也耕耘斷代史研究;既有全國性研究,亦不乏區域范圍研究;還有大量圍繞特定主題而展開的慈善專題史研究。
(三)中國慈善史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得到深入捋析。其一,關于“慈善”概念的界定。其二,關于慈善行為動機的研究。其三,關于近代慈善事業興起背景的考察。其四,關于慈善事業類別和內容的考察。其五,關于慈善事業思想來源的梳理。其六,關于中華慈善文化的探討。其七,關于慈善史研究視角轉換的倡導。
(四)中國慈善史史學詮釋創新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多種史學理論范式在中國慈善史研究過程中相互交織,影響較大的有革命史范式、近代化范式、國家與社會理論等。此隊尚有多元現代性理論、社會治理理論、理性人理論、第三部門理論、第三次分配理論、法學理論等社會理論,被史學界運用于具體的中國慈善史研究。
(五)中國慈善史研究的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學術交流頻繁。目前從事中國慈善史研究的中堅力量遍布全國各地,依托高;蚩蒲性核脚_整合慈善史師資隊伍,成立專業性慈善公益研究院所,陸續招收慈善史方向研究生,積極培養中國慈善史研究的后備人才隊伍。
(六)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學者中國慈善史研究論著迭出。包括香港早期保良局對婦女的救濟、明清善書的勸化意義、明清慈善組織的社會功能、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的發展歷程、宋代以降義莊、育嬰堂等慈善機構的救濟活動、近代以來華僑慈善發展史等。
(七)國外學界中國慈善史研究成果喜人。國外學界早期對中國慈善史的研究多關注中國古代慈善救濟事宜,約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后,逐漸將目光延伸至中國近代慈善事業。日本學者在此領域頗有建樹。 韓國學者考察了宋代居養院制度的變遷,又從經濟史角度探討晚清時期中國善堂地產的經營實態。 美國學者多以“巿民社會”“公共領域”的理論范式關注明代至民國年間的善會與慈善倫理。 法國學者考察了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國外這些頗具影響與學術價值的重要作品,與國內勢頭正興的中國慈善史研究輝映相照,共同推動了中國慈善史研究的深入發展。
然而,中國慈善史研究成績喜人的同時,也存在諸多有待解答的問題。諸如史料挖掘不充分、史事敘述不清晰、史論闡釋軟弱化、研究領域著力不均、研究模式同質化、研究方法簡略單一等。
三、深化中國慈善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如何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實現新的突破,推動建設中國慈善史研究的學術、學科與話語體系,進而為構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提供資鑒,特提出如下思考:
(一)彌補中國慈善史現有研究的薄弱與闕如之處,F有中國慈善史研究還有諸多未曾深挖甚至被忽視之處,此亦后續研究得以深化和突破的學術空間所在。大致說來,今后中國慈善史研究或可在如下五方面著力跟進。其一,轉移研究視角,關注慈善實踐過程中的受助者,探討受助者的物質與精神世界。其二,拓展學術目光,發掘被歷史風塵掩埋的“平民慈善”現象(草根慈善),描繪精英群體以外的另一幅施善畫面。其三,延伸研究邊界,將華僑華人慈善史納入中國慈善史研究范圍,通過慈善活動探討海外華僑華人與祖國故鄉之間的關系。其四,調適研究著力點,解決中國慈善史研究內容和研究地域及研究時段的失衡問題,推動慈善史研究的平衡發展。其五,轉換研究思路,開展中國慈善史比較研究,通過橫縱內外比較推動慈善史研究走向深入。
(二)形成一個貫通古今中外的中國慈善史研究體系。中國慈善史研究現狀大致是:研究古代慈善史學者不輕言近代慈善史,研究當代慈善事業的學者多忽視歷史時期的慈善思想與實踐,研究中國慈善史的學者更不輕談中西慈善史對比研究。長此以往,研究雖愈發精細,卻也不無有狹隘化傾向,絕不利于構建中國慈善史研究的學術話語體系。有鑒于此,當前中國慈善史研究應當盡可能打通古今中外的壁壘。其一,打破中國慈善史研究過程中的古今壁壘,促使相關研究更具完整性與系統性。其二,打破中國慈善史研究過程中的中外壁壘,主動吸收海外中國慈善史研究成果。其三,打破中國慈善史研究過程中的學科壁壘,廣泛借用其他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及觀點,打造多學科綜合視野下中國慈善史研究格局。
(三)確立歷史研究為現實社會服務的責任意識,推動慈善史研究成果轉化及運用。中國慈善史研究的重要社會價值在于為當前中國慈善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歷史鏡鑒。傳統慈善中有許多值得傳承的觀念與做法,恰好有助于解決當代慈善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宗族慈善有助于當代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中“善治”格局的形成。又如宗教慈善在安撫弱勢群體心理、穩定社會秩序方面,有著任何世俗慈善事業都無法比擬的優勢。再如民國時期慈善法制建設已經頗具成效,相關律法文件對當前慈善事業健康發展仍有資鑒意義。與此同時,通過慈善史學術研究,進而厘清歷史時期官辦慈善與民辦慈善問題,也有助于更好地定位當前慈善事業性質。從古至今,官辦慈善始終存在,而且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直至近代以降方逐漸讓位于民間慈善。以歷史觀照現實,當前我們應該推動慈善事業走民辦官助的社會化道路。轉換視角來看,當前中國慈善事業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困境及未來可能的走向,同樣也將成為往后中國慈善史研究的應有之義。諸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與轉型,互聯網時代中國慈善的全民化走向,慈善資本運營的實效評價與價值評價問題,權力、金融、慈善融合下慈善異化的破解之道,慈善法制建設的規范化和本土化等問題,均將成為當代中國慈善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今日之實況即為明日之歷史,我們以親歷者身份關注并研究中國慈善事業,不僅是以公民身份參與社會事務的體現,更是當代人寫當代史的責任意識,能夠為后來者研究中國慈善史留下大量文獻資料和寶貴學術創見,而我們自身也將在中國慈善學術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跡。
(作者系中華慈善總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師范大學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長 周秋光)
責任編輯:csgyb2
上一篇:規范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平臺的“第三條道路”
下一篇:日本《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及其啟示